查看原文
其他

洞见ART丨冯梦波:生命因收藏而火热

CAFA ART INFO 中央美院艺讯网 2020-08-31
来自专辑
洞见ART

《洞见ART》

第一季第6集 


讲演者:冯梦波

(艺术家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)


时长:28' 35''

(视频较长建议转发收藏,wifi环境下观看)


 “大收藏家冯梦波” 


 比如说奥特曼大家都熟,

 但是你没有看到奥特曼的生活是什么样的,

 你也不知道他是上班族也要伺候老板,

 下班以后陪老板喝酒这些很私人的生活。


冯梦波:大家好!我是大收藏家冯梦波,今天我要从我的各种各样东西的收藏开始讲起。这就是我小时候刚出生,我把它变成动画了。这是原来的那张照片。差不多在1996年的时候,我就做了第一个互动的装置,用电脑做的,叫“私人照相簿”。我一直对这种自己家的回忆,还有怎么跟整个中国人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,非常有兴趣。比如说当时的光盘是一种最典型叫CD-ROM title,然后它是从我的祖父母一直讲到父母,然后讲到我们这一代,再加上电影院这样的。所以里边有很多我自己家里边老的照片、录音、录像等等。


冯梦波幼时照片
冯梦波作品“私人照相簿”

冯梦波小时候的画


比如这就是我小时候画的画。这是我妈给我留下来的,特别早,差不多是4岁画的,其实跟现在做的东西没啥区别,都是喜欢打仗,打打杀杀的这些事。差不多从去年10月份开始,我突然间开始说,要不然做一公众号,因为我平常老发朋友圈,大家都觉得挺有意思的。后来我说那我做一公众号试试。后来我想叫什么?要不然把我平常收藏的好玩意儿拿出来跟大家分享,然后写一写。后来我就觉得叫收藏家别人听起来老觉得你不厉害,要不然叫大收藏家,别人一听就比较服。


然后这个东西从去年到现在,写了有半年多了,差不多已经写了173期了。只要我有空每天都会写、都会更,估计到今年年底顺利就能写完300期。300期我算了一下,差不多有3000多页,这样压缩一下到2000多页,到时候出一套书,可能的话然后再做一个展览,这样的。


“大收藏家冯梦波”公众号截图


比如说这个就是发的第一篇公众号。其实就是我们家的一个花瓶,这是一个特漂亮的古代形制的花瓶,但是它是塑料的,就是七十年代的,特别有年代的特点。比如说这里边还有我小时候的奖状,我小学一年级的奖状,这是1973年的,也是我妈给我留下来的。还有我以前上中学的时候,在景山,然后那会儿有跟同学们的照片,还有小时候读的诗等等。然后还有特别厉害这是我的同学,当时他特别有心,把我那会儿当年的作文给收藏起来,所以我现在能看到我38年以前写的作文是什么样的。还有以前的成绩单。


“大收藏家波”公众号截图


些收藏里,有好多跟我个人的兴趣有关的东西,比如我们小时候都是接受了比较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,都是看的电影、戏剧都是跟打仗有关系的。所以逮着机会我就会收藏那会儿的东西,像这个枪就是以前文革期间他们演戏用的道具,在舞台上用的驳壳枪。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,我还有索尼最早的机器狗。这个狗它能干的事特别多,它自己能够连网,还能够跟人互动、学习,相当于这个狗自己也能够慢慢长大这样的东西。这个差不多在十年前,我还带到美院,那会儿在设计学院代课的时候,还拿去给他们上课用。


《长征重启》展览现场


刚才这个是我做的一个比较大的互动游戏装置,是叫《长征重启》。最早是想要把中国红军长征的故事,然后给它做成一个作品,因为我差不多1994年就做过一套画,就是把长征画成了42张组画,当时画就是用像素这种东西在画布上画的。这个作品没完成,将来我一定要把这个做成游戏。后来差不多过了14年,就把这个真的做成游戏了。


《长征重启》游戏作品截图


它是把红军的故事整个讲了一遍,就是从雪山草地、遵义、延安这些都有,但是它不限于这些,它还会去798、会去苏联、美国,还包括去太空,跟全世界的坏蛋打仗的这样的一个故事,最后把所有街霸里边的坏蛋都打死了。所以我收藏了很多电子游戏的东西,老的机器、软件等等,很多好玩的、不太常见的东西,像这个是任天堂出的叫做虚拟男孩的Virtual Boy就挺少见的,其实是最早的一个VR游戏的东西。


“大收藏家波”公众号截图


小孩们都喜欢玩街机,那会儿我小时候比较乖,然后我就没有出去玩过。当时我想如果街机在家里面就可以随便玩。现在就实现了,家里面有四台街机可以一起玩。这就是刚才说到,最早没有电脑的时候,还是靠画来画,但还是画我心目中的电子游戏和电脑这种东西。


游戏角色小红军、春丽

作品《Street Fight 2》截图


我一直都比较喜欢主角叫春丽,因为她是唯一一个中国人的形象。还是一个女生特别厉害,所以把她和我喜欢的小红军配在一起,想象这是我自己做的一个游戏。这个《真人快打》是我做第二个电子游戏的装置,也展过好几次了,最早在伊比利亚,然后后来在今日美术馆,然后又去王府中环等等。它是把我的那些家人包括孩子,还有亲戚、朋友都给拽进来,差不多有16个人,这样编了一个对战的游戏。每次玩的时候,你可以两个人玩这个游戏,一个人选一个角色互相这样打。


《真人快打》作品截图

《真人快打》电子游戏装置


这个游戏跟一般的不太一样。一个是游戏的体量比较大。再就是我们用了一种技术叫做Holovision,它是用玻璃,相当于你看到的影像都是在玻璃上面,它是45度的,它会反射天花板上的投影。所以你的眼睛会穿透这个东西,然后一直看到背后的布景。那个布景是真的搭的一个舞台的景,表现的是被拆迁北京的样子。


“大收藏家波”公众号截图


这个号里会有很多特别老的东西,像这个是我的爷爷给我买的老铁皮卡车,就是轿车。这是我几岁的时候他买给我的,也会收藏那些航模等等。因为这些东西到了现在,都过了很多年已经很破旧了,但是因为现在网上资源很丰富,本来这些东西会被别人作为破烂扔在那里,没有人能知道,也没有渠道可以买到,但是现在有了网络以后,这些东西我觉得都变得很方便。还有一些,比如说奥特曼大家都熟,但是你没有看到奥特曼的生活是什么样的。你也不知道他是上班族,也要伺候老板,下班以后陪老板喝酒这些很私人的生活。


《博物馆》展览现场,上海没顶画廊,2017年


我对模型这些玩具的兴趣后来启发了一个展览叫“博物馆”。这是在上海的没顶画廊,在那儿举办了一个展览,就完全是由模型、沙盘这些东西组成的。你一去了这个地方以后,就像摆了两排街机一样,好像有个屏幕底下还有什么东西,但其实它都是叫做景箱,就是博物馆里有一种东西就是景箱。在一个柜子前面是玻璃,然后放上那些景再放上沙盘,包括一些文字介绍等等来讲一个故事,它是有主题的。


《地下停车场》


所以我相当于每一个作品都有独立的主题,这个其实叫《地下停车场》,其实它的灵感就来自于我每天在楼下开车,我们楼下的停车场就是这样子的。然后我会给它编一个故事,比如说楼上有一个派出所停了好多警车,还有一辆警车是广州过来办案的,所以尤其看着比别人风尘仆仆脏一些,到了晚上半夜,就会有很多流浪猫、小狗,别的小动物全部出来玩了,就这样子。


《画室》

《决战》


还有画室。想象在二战的时候,那时候希特勒去了巴黎,他在一个地方建了画室,画人体模特。大家都知道希特勒是学艺术的,他成绩差就没考上美院,他如果考上美院这个世界就不一样了,所以就想象了这样一个场景。还有一个,比如像这个决战想的是在上海那边,有一个机器人来了以后特别厉害,要把上海整个趟平了,结果后来奥特曼他们那些人听说了以后就从日本专门跑过来,跟机器人打仗就保卫了上海。这些故事是把我们以前看的动画片、漫画啊,再加上一些比较离奇的幻想,最后给结合在一起的。


《中东》

《西游归来》


比如说这些东西其实主要靠到网上搜罗。比如说像机器人很有名叫中华大炮的,这个东西我以前听说过,但是根本买不到,结果后来很偶然从网上买到一个套件就自己组装的。像底下那些,比如说上海的公交车啊,什么出租车这些东西,都是从市场上找到公交公司出的模型。所以它做得非常逼真,包括站牌都是能够对得上的。


再比如说叫中东的景箱,比如说远处有萨达姆的雕像,边上还有民房什么的。你近处再一看,它其实分成两组,有一组是有一辆皮卡,周围有好多反美的民兵,那边是英美联军排雷的小组。还有西游归来,想象的是沙僧、孙悟空、白龙马,他们到了海边那边,结果就去抓了古罗马的女斗士就给带回来,后来他们繁衍了一个新的民族出来,就是这样。


“大收藏家波”公众号截图


我对音乐和乐器这些东西都非常感兴趣,差不多从1993年的时候,就开始玩电脑合成器,所以我一般见到比较有趣乐器的话,我都会拿来玩一玩。像这种专门是给小孩玩的合成器是在柏林那边买的。还有我比较喜欢那个,就是发电站,德国的电子音乐后来也找到了。他们用过的这种设备,然后在家里边用。我们那会儿因为没有电脑,像录音都需要用这种多轨磁带录音机,所以这是我第一个比较专业的录音机。还有比如说像合成器类的东西,因为我喜欢Techno、还有House这样的音乐,当然这些音乐是怎么做的我就特别想知道。后来发现他们是用这么两个小盒子做出来的。所以这个东西我也买过,包括出去演出,我也会用这个东西。


演出海报

“大收藏家波”公众号截图


我最早做很多音乐都是为了自己的作品,不管是你刚刚看到的《长征重启》什么的,那些里面都是我自己做的。后来前几年突然开始迷上了打鼓,一打鼓以后发现自己一个人玩不了,后来找了朋友,后来就找像跟巫娜、新裤子,像CAVIA这些朋友跟他们一起演出。当然每一场都不太一样。这一段是我跟巫娜在武汉的403艺术中心演出,我是用合成器和鼓机这些东西,巫娜用古琴。一般人想到这些东西在一起是不会好的,但其实我们都能够对艺术有很共同的认识,所以当它放在一起的时候,它既有一种冲突,也有一种和谐的感觉。所以我给这种演出都起名叫短波。想象是我们从收音机里去搜索很远的短波无线信号,你喜欢的那些音乐会穿透电磁干扰很嘈杂的环境,一直到我们耳朵里边来。


“大收藏家波”公众号截图

冯梦波、杨君双个展《上海摊》海报


其实不光是我,还包括我们整整一代人都是看小人书长大的。我们小时候的艺术启蒙其实都是小人书,你甭管去问谁,你去问徐冰老师,他们小时候都是这个样子的。因为那会儿没有电视,也没有网络,什么都没有。其实小人书就是一个世界,你通过这个窗口去了解世界,同时从小人书里边能够学习非常多的东西,包括故事是怎么编写的,然后画是怎么画等等这一切。所以小人书对我来说特别重要。我基本上都是我们家给我买的,差不多一百几十本小人书,我到现在还都留着。


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,后来我跟杨君在上海办了个展览叫《上海摊》,策展人叫大石。当时想把我们这个作品放在一起,有一点像摆地摊。杨君那屋特别像卖地毯的,满墙啊,包括空间里全都挂满了巨大的油画。我这边整整齐齐放了小人书的手稿,差不多108页的手稿。大石在这个屋里摆了一个摊,真的是那种小人书,观众看完展览以后就可以去逛书摊,你就可以拿走一本,这样的。


《上海摊》展览现场


我的小人书的画法非常传统。很多人看了以后说你这是电脑上画的吗?还真不是,每一笔都是在纸上面一点点画出来的。最后展出的时候,手稿差不多每一张是差不多A4的大小,但是真正的小人书,常见的小人书应该是64开。到最后这个东西印书的时候,还是会印成老的开本的大小,这是展览现场的样子。这个展出的地方也很有意思,叫朵云轩,在上海那边。相当于北京这边的荣宝斋,就是那种特别老派的地方。


这个小人书的画法是先画草稿,再画正稿这样一个过程。但是因为小人书的题目叫做《童年》,它表现从我一出生的那一天,一直到我小学毕业,我的记性很好,能记住当时是什么样子,当然毕竟环境的东西有点忘了。你比如说像当年中央美院的胡同是什么样子,就是现在已经不见了,因为这个街道被展宽了,所以我实地去看,或者是地图上来回来去,在虚拟地图移动找到当年的感觉,再把它画出来。


《童年》创作过程


像这种在天安门广场,小时候在那儿玩,你知道后边有马恩列思四张画,但是当时四张像的大小在我的心目中是多大,这些东西也要在草稿上面很仔细去衡量。所以它整个画的过程,也是我先把框子给打出来,把字打上,包括对话框都放好,然后用铅笔把所有的东西描出来,然后用毛笔一张一张画好。


这个作品是去年年底完成以后。到了今年,比如说深圳水墨双年展,他们说想展我的作品,我说咱们就展小人书吧。后来我觉得在那种场合的话,他们都是画特别大的水墨画,展小人书我觉得不是特别合适,后来我把这个东西变成了一个录像。


《童年》封面


比如像刚才的录像,其实就是幻灯片。因为我们小时候除了看小人书以外,另外很大的一个乐趣就是去看幻灯,它会在学校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去演,有一个人在操作。一般都是两张幻灯片,你把这张滑过来放,一边放一边会有人解说,现场的或者是放唱片的。然后再推过去另外一张,就是来回来去这样子,把一个故事讲过来。所以我刚才的录像是完全模仿小时候幻灯的样式,每一张都是我自己把脚本念一遍,然后在这儿解说,同时配上当年的那些唱片,因为我家里边差不多有一千多张当年以前中国的唱片,各个年代都有。


这本小人书画完以后,我希望在明年的时候能够完成它的第二卷和第三卷。第二卷叫《在人间》,第三卷叫做《我的大学》。熟悉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,高尔基以前曾经写过自传三部曲,就叫《童年》《在人间》《我的大学》。其实我这三本是完全按照这个套路来的。第一本是从出生一直到小学毕业;第二本是从上了中学然后再到工艺美校毕业这是七年;第三本《我的大学》,是我上中央美院上4年,后边加上2年去威尼斯双年展那边展出然后再回来,是这样的一个,等于是个人的成长史,比较完整的一个故事。


《童年》《在人间》《我的大学》


我现在是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,是第六工作室的主任。第六工作室差不多是两年以前的时候,那会儿有苏新平老师和学校的领导,后来说把我给请回来,在版画系开一个新的工作室。后来我想还是应该从我个人的兴趣出发,找到一些对于我的成长比较有意义的一些节点,这样来教学生,看看怎么对年轻一代有所帮助。所以我们这个方向其实是叫做媒体考古研究。考古这个词现在变得很时髦,但其实这个事我们干了好多年了,包括刚才大收藏家也能看到,其实这个兴趣是非常早的。


而且“媒体”这个词,它和一般的界定可能不一样。因为一般都会说“你是哪的?”,“我是新媒体”,“你是哪的?”,“我是媒体专业的”。我们不是这个概念,媒体对于我们来说,就是人甭管要做艺术还是要干什么,就是你要表达自己,还是要透过媒介的。你比如说现在聊天的话还是要透过语言,我写公众号要透过照片、透过文字;比如说像我们这儿的节目,还要透过录像、透过网络等等。我觉得从今天以前所有的事情我们都叫媒体,而且都是属于我们工作室考古的范围。


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六工作室“媒体考古研究”


所以这里边会有大概的一个工作室的想法介绍,其实它还是很传统的,大家都以为冯梦波挺潮的,但其实我不是这样的人,我是一个特别传统的人。我觉得从比较传统、比较保守的地方,其实能够获得非常有意思的一些东西。这些东西你一旦明白它的道理以后,你自然能创造一些比较新、前人没有做过的一些东西。我们的工作室课程和一般的专业也不太一样,比如说你看这里有连环画,有电子游戏的历史,然后还有模型与沙盘,还有音视频的基础和水彩画,还有关于人体写生的课程,看起来其实是很像老美院的那种风格。


你比如说中央美院现在有一个叫实验艺术的,但是以前它的前身是连年,就是连环画和年画系。刚才跟我说一块做展览的杨君,他以前是连年系的老人,既然这个东西没有了,我又觉得连环画对于中国的文化是非常的重要,所以我觉得恢复这个课在我的工作室里,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。还有比如说像水彩画,水彩画变成了一种老年人活动,但其实水彩画里也是有特别多的传统和学问,这种纸本的东西也有它的意义。



再比如说你像人体写生,因为我们的学生从一来了以后,他们就在基础部待过一年,有的人还在附中上过四年等等。但是那么一套东西,大概还是有一点点从应试教育过来的,有些东西还不是特别深刻。现在年轻一代的学生,造型能力比老一代那会儿确实是有所欠缺。所以我就希望,能够在我的班上面,开一个人体写生的课,然后在某些方面给他们强化,到底什么样的一个造型才是一个对我们一生都有价值、有意义的学习和研究,等等。今天这个就先讲到这儿了。如果大家要是有时间的话,有兴趣就可以看一下我的公众号。谢谢!


所有言论均代表嘉宾个人观点

(文字内容、图片致谢主讲人)


编辑、整理/艺讯网 


 往期回顾 


洞见ART 第5集丨王华祥:我一直是一个人在战斗

 无数的人宣判绘画已经死亡, 一百年都宣判过很多回,但是绘画没有死去,这是为什么?


洞见ART 第4集丨李军:发现隐匿的图像—艺术史的洞见

 什么是艺术史?我们艺术史的工作用一句话来概括:它是关于洞见的“洞见”。

洞见ART 第3集丨邬建安:死亡是如何被发明的?

“人会死实际上这才是人, 而当人不死的时候, 可能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了。”



《洞见ART 》是一档专注于艺术类思想传播与知识分享的视频栏目,第一季我们邀请了十一位观点、知识、趣味兼具的思想者或探索者,分享他们独特的思想、经验和成果。这些来自各个领域的卓越演讲者将带领我们从惯性思维中挣脱出来,去认识世界的本质、艺术的核心、思考的乐趣 。


有价值的思想传播与知识分享,带来专业独到的见解、独辟蹊径的视角,它们重塑我们的思维,引领我们重新认识世界。我们相信,每一场演讲激发的都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思想火花。


 第一季每周一集陆续播放,敬请期待!

《洞见ART》

 透过屏幕,预见未来,洞见真理。

 每个人都是“洞见者”! 

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

出品


 ——TRAVEL WITH ART—— 

为使真正的艺术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深入了解展览、作品、艺术家及背后的故事,CAFA艺讯网启动全新项目「TRAVEL WITH ART」,联合众多著名策展人、艺术家、设计师、建筑师、人文学者等一同为大家呈现多元的线上&线下艺术活动!


后台回复“看展”即可获取更多信息,加入艺讯友福利邻群。

后台输入“洞见”获取全集!


For genuine art lovers who would like to know more about exhibitions, artworks, artists as well as stories behind them, CAFA ART INFO initiates a brand new project to invite you to visit exhibitions.

CAFA ART INFO


 CAFA ART INFO 

 英文版 


Facebook/Twitter

国际同步全部资讯

@CAFAartinfo
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AFAArtInfo

https://twitter.com/cafaartinfo

最新国际月刊已出

订阅请留言


滑动查看详情



微信公众号

CAFA ART INFO

新浪微博

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


专业学术角度

解读艺术发生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